必赢76net线路2019年重点工作安排

发布者:党政办公室发布时间:2020-10-21浏览次数:207


2019年是学院建设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争创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的关键之年。学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根本宗旨,以职业教育“东北要突破”为切入点,以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为目标,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坚持特色办学、开放办学,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坚决落实党委办学治校主体责任。牢牢掌握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四个服务”,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党委建设成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坚强领导核心,使学院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全面加强党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离退休、校园安全稳定等各项工作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教育引导党员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的根本政治担当,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转化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际行动,融入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具体工作之中。

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署,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加大保障力度,改进评价管理规范,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重点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维护、预警防范与监控引导工作。

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党组织示范点建设工程”。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从严落实“三会一课”、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双重组织生活会等制度。把好“培养关、考察关、发展关、审批关”,不断提高发展教职工和大学生党员质量。设立党员先锋岗,开展党员承诺践诺和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广大党员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作表率、当先锋。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发力解决基层党建存在的实际问题,补齐短板,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纪律建设、作风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驰而不息纠正“四风”。完善内控体系和审计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和评估机制,有效防控各类风险。紧盯重点人和重点岗位,促使压力向末端传导。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把严的要求贯穿党员干部管理全过程。

 (二)实施卓越工匠人才培养计划

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把立德树人、卓越工匠人才培养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试金石和根本标准,融入到学院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和各环节。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德技并修,一以贯之地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专业技能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促进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培养卓越工匠人才将敬业、专注、乐业、精益、创新等工匠精神核心要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卓越工匠。打造培养工匠之师,构建卓越工匠培养课程体系,开发卓越工匠培育课程,强化学生“匠心”养成。承办国际、国家、省级各类技能大赛,拓宽卓越工匠成长渠道。实施“师带生”科研工程,提升学生创新力和创造力。开发工匠人才成长智能记录平台和考核体系,建立科学的工匠人才评价机制。落实“1+X”证书制度改革,提升工匠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集群

 突出区位优势、行业优势、职教园区空间优势,聚焦专业布局调整、特色专业及专业特色塑造、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建设高水平专业集群。

优化专业布局。紧密对接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打造智能制造装备类、新能源汽车技术类、新一代信息技术类、现代商贸与服务类、现代设计类和生态康养医护类等6大专业集群。在提升专业集群与产业发展契合度、优化配置群内资源两个关键问题上拓宽思路、创新实践、实现突破。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实施市场营销等2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药品生产技术等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机电一体化技术等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护理等4个市级双元培育专业建设,带动47个专业全面发展。

塑造特色专业及专业特色。重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学生发展、国际办学、社会服务等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开设7个新技术专业;开办浪潮、华为、戴姆勒3个精英班;创新实施“一体双元三师四融合”的现代学徒制等符合专业特点的各具特色与实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导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岗位培养及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持续推进核心课程改革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建立教学资源库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加力,升级改进焊接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机电一体化等5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

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诊改机制。完善制度体系,修订七大类240项管理制度,建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改进的诊改长效机制,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螺旋提升,不断适应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形成专业集群常态化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四)培育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施五大工程、三项计划,打造一支“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教师队伍,专业能力与水平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位。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带动教师队伍整体建设,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培育工程,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把师德考核全面落实到教师绩效考核评价、晋职晋级、评优奖励等各环节,创新师德教育模式,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

加强教师专业能力建设。实施“教授组团”计划。吸引985211高校或知名本科院校的高水平教师及行业企业中专家型人才积极参与,打破专业、学科界限,建立新机制,组建“教授团队”,在教学改革、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一批高水平成果,形成高端引领。实施“教师智能素质提升”计划。积极迎接智能时代的来临,构建教师智能教育本体知识,培养教师的计算思维、工程思维、人工智能思维,提升教师的智能素质。实施“师德培育、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程、教师实践锻炼、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五大工程和“高水平教师引进计划、教师创新基金支持计划、教师绩效考核实施计划”三项计划,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专业能力。

加大高水平师资集聚效应。采取校内培养、柔性引进、聘任选用等多种方式,建设以大师为引领、专业带头人为中坚、骨干教师为基础的人才梯队。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培育机制,以教学名师为核心,打造专业教学优秀团队;以技能大师为核心,打造专业实训优秀团队;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核心,打造科技创新优秀团队。鼓励在读和已毕业博士开展技术研发、转让、咨询、服务,带动全体教师提升科研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在行业领域和专业领域有影响力的优秀创新团队。

 (五)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以学院章程为引领,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政协调发力,科学规范管理;坚持依法治校,全面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及执行流程体系,构建权责明确、运行规范、精简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严格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学术治理体系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二级学院教授委员会的作用。以哈尔滨职业教育集团、哈尔滨职业教育联盟、哈尔滨高职院校服务发展联盟为平台,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服务好地域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程和管理队伍能力提升工程。全方位开启“创优争优”模式,鼓励先进;深入推行校院两级管理,完善绩效评定制度,激励广大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完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招生就业与专业设置联动机制,深化以弹性学分制、学生导师制、专业主辅修制、课程重修制为主的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推广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跨专业、跨岗位的跨界科研团队组织模式。选派干部到先进院校学习、跟岗锻炼,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造性工作能力、执行能力。强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着力培养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优化管理队伍结构,提升管理队伍素质能力。

建立产教融合、体制开放、合作多元、资源汇聚的外部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职教集团、产教合作、专业建设”三个层面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办学体制机制。六大专业集群组建六个产教合作理事会,建立校企利益融合、人员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的机制。探索学院资产经营公司与企业投资共建工厂,实现校企共生共荣,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建设浪潮学院等5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

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纵向系统,建立完善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横向层面的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建立“8字质量改进螺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机制,完善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塑造“重质塑能、自律精进、守正创新”的校园质量文化,增强全员质量保证内生动力。

 (六)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搭建高层次社会服务平台。积极争取政府、行业、企业、职教集团和校友的支持,开展职业培训5万人次以上,实现培训服务到款额300万元以上。建设高层次校企协同创新中心、新技术资源库,推动新技术项目立项、研发、推广。科研课题、专利、技术咨询与服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技术服务到款额、为企业创造经济价值实现重大突破。

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对口支援中西部地区及省内中高职院校,扶持区县职教中心建设。建立面向哈尔滨市各区县的师资培训基地,建设社区教育、老年终身教育基地。做好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

建设应用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团队。成立产学研工作委员会和培训工作委员会,推动专业与企业对接。培育优秀应用技术研发科技创新团队,打造科研人才梯队,提高科技创新质量。以各专业教授、博士为核心,柔性引进外聘专家、企业专家,带领骨干教师、优秀学生组建科技研发团队。充分发挥科技研发平台培养教师的“孵化器”作用,提高教师自主创新研发能力。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完善科研课题资助经费、科技研发平台管理等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优先激励机制。推进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实施,加大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办法,确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将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的优先考量标准。

 (七)全面提升国际影响力

加速建设哈职海外学院。深入推进教育部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工作,建设中赞哈职装备制造学院和中俄哈职萨哈林学院。实施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计划,开展学历提升联合培养项目。建立萨哈林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和中医针灸实训基地。扩大在俄罗斯、赞比亚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招收和派出留学生、短期研修生规模。

开发输出教学标准和课程资源。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参照《悉尼协议》开展专业实质等效认证;开发输出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标准;编写工业汉语系列教材,配套开发《工业汉语词典》APP,联合行企校境内外专家编写《中医汉语》双语培训教材;建设汉语国际教育资源与教学平台。

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建立国际化师资培养和派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学缘结构,提升师资队伍双语教学能力,大力支持教师境外访学或研修,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奖学金”“海外访学计划”,在国际教育机构中任职;建立国内外教师“双聘”机制,聘请企业卓越工匠加入教学团队,打造“双语双师双聘”的国际化教学团队。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立由新加坡、俄罗斯、韩国、台湾等国家地区的院校和企业组成的“校企校”国际合作联盟,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学术交流;选拔优秀师生参加国际职业技能大赛;承办国际赛事,支持教师担任国际技能竞赛评委;举办国际职业教育交流会或论坛。支持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扩大学术影响力。持续开展境外学生“游学哈职冬令研习”活动,扩大地域文化、校园文化的国际影响。

 (八)建设智能教育工场

 主动应对智能时代的来临,打造集“智能平台、智能教学工场、智能创业工场、智能诊改工场”于一体的智能教育工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技术研发、社会服务中的融合应用,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建设智能平台。利用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一个高速、泛在的智能基础设施平台,一个对接28个应用系统的大数据处理智能核心平台,一个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的智能管理服务平台。

建设智能教学工场。建设现代智能制造、电气工程、民用航空器维修、建筑工程、现代物流、焊接、汽车等大型实训基地,打造智能教学工场,为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建设智能创业工场。建设国家级政府主导型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基地、国家级智能化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创新创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平台、创业混合式课堂教学平台,开发建设双创线上课程资源库,对创新创业课程实行全面改革,推动创新创业实现新突破。

建设智能诊改工场。以“智能诊断+实时改进”为特色,建设全要素智能化、具有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人本化的管理服务激励机制;探索“6S”诊改运行模式;搭建集数据采集、诊断、预警、学习、咨询、服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诊改平台;建设规范化质量标准库;实现教学工场、创业工场、诊改工场三场互促共生的智能诊断、智能教育、智能管理与服务,为师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职业成长与发展精准护航。













Baidu
sogou